從校園到社區,從鄉村到城鎮,寶應的慈善文化陣地如點點星火,匯聚成照亮人心的暖流。在這里,慈善不是遙遠的口號,而是觸手可及的行動;不是偶爾的善舉,而是融入生活的習慣。隨著更多慈善元素融入公共空間,這份“向上向善”的力量,將繼續浸潤荷鄉大地。
慈善進校園
讓善的種子扎根孩子心靈
慈善文化教育,整體融入了學校立德樹人教育過程。慈善教育的根系,正沿著校園的脈絡悄然生長。在寶應的校園里,慈善從不只是課本上的文字。寶應氾水鎮中心小學一張小小的“愛心服務卡”,成了串聯起課堂與生活的善意紐帶,這便是學校精心打造的“一卡在手、一切無憂”特色項目,見證著善意從萌發到生長的全過程。
目前,寶應全縣已建成19個慈善文化校園,其中,寶應開發區國際學校、泰山實驗學校被評為“揚州市慈善文化進校園示范學校”。如今的寶應,慈善教育進校園,從娃娃抓起,已蔚然成風。
慈善進村社
讓善的暖流融入煙火日常
村、社區是慈善文化落地生根的重要土壤。寶應依托村、社區黨群服務中心、公園廣場等現有空間,打造了一批貼近居民生活的慈善文化載體。安宜鎮南窯社區慈善主題公園的“愛心標識”、氾水鎮慈善廣場的活動影像墻,讓村民、居民在散步、鍛煉、參與村和社區的活動時,隨時能感受到慈善的溫度。村、社區定期舉辦的“5·19慈善一日捐”“愛心餃子宴”等活動,更讓“鄰里互助”成為社區新風尚,讓慈善融入柴米油鹽的煙火人間。越來越多的村民、居民主動加入慈善志愿服務隊伍,慈善成為基層治理的“暖心劑”。
慈善進心靈
讓善的風尚遍布荷鄉
多年來,寶應久久為功、鍥而不舍推進慈善文化建設。在一年一度的“5·19慈善一日捐”和“九九久”公益節中,運用新聞媒體、戶外媒體、網絡媒體,大力宣傳報道重大慈善活動、大愛捐贈典型和凡人善舉事跡,傳播現代慈善理念。同時,寶應以會議推進、典型引領、以獎代補等方式,因地制宜持續推進慈善文化載體建設,至今建成校園、公園、廣場、長廊、園地等慈善文化載體48個,布點128個慈善文化窗口,努力實現優秀慈善文化融入日常生活,充分展現大愛荷鄉的慈善風采、文明風尚,潛移默化地熏陶公眾的心靈。
寶應縣慈善總會會長陳金榮表示:下一步,寶應將在公共設施上面有機嵌入更多的文化元素、慈善元素,進一步發揮慈善文化載體的作用,真正形成“大愛荷鄉 上善寶應”的濃厚氛圍,讓更多的愛心人士自覺地加入到慈善行動中來。(通訊員 文嘯 朱陽 記者 姜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