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7日上午八點,常州市鐘樓區鄒區鎮楊莊村的文體廣場已熱鬧非凡:身著紅馬甲的“楊”帆起航志愿者們正分組清理小花園的雜草枯葉,一旁的太極拳協會的大爺大媽氣定神閑地打起太極,華日升法治廣場上家長帶著孩子指著村規民約念誦“愛國家,愛集體。跟黨走,志不移。講和諧,創業績……”——這幅熱氣騰騰的鄉村圖景,正是楊莊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日常切片。
從“工業集聚、人口復雜”的治理難點村,到“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”“全國文明村”,這座江南村落用文明之筆,繪就了鄉村振興的鮮活畫卷。
走進楊莊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,墻上“每周活動表”排得滿滿當當:周一的“道德講堂”剛講完“孝星”陳康義弟兄親力親為照顧年邁父母十多年的故事,周三的“村民議事堂”又圍坐一圈村民討論起停車場擴建方案,周末的文體廣場則上演村干部自編自演的快板《楊莊處處顯文明》。“以前村民閑了就打麻將,現在搶著往實踐站跑。”村黨委書記張文慶指著村民家門口的“家風家訓”介紹,全村260戶都掛著各不相同的家風銅牌——“孝老愛親傳家遠”“勤儉持家萬事興”……這些從村民心底掏出的“治家格言”,成了村口最鮮活的文明教材。傍晚散步時,總能看見老人領著孩子念誦家訓,童聲與蟬鳴交織,讓文明的種子在不經意間扎根。
在楊莊,“紅馬甲”是最溫暖的符號。10多支志愿服務隊像一張細密的網,兜起了全村的文明與溫情:“楊”帆起航志愿服務隊由村“兩委”班子帶頭,黨員、村民組長、熱心群眾齊參與,每周六上午的“文明志愿行動”雷打不動。“彩虹橋”法律援助團隊則是村民的“貼心智囊”,他們把23起糾紛調解過程記成“文明調解賬本”,坐在廣場石凳上就能幫大伙擺平“家務事”。最動人的是“雙向奔赴”的溫暖——“瑞源鋼管”周海燕每年捐錢捐物,救助村級困難群眾;70歲的退休教師陳阿婆每月把尊老金攢下一部分放進“愛心箱”。在志愿者和熱心村民的帶動下,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志愿隊伍里的常客,200多名固定志愿者用腳步丈量著楊莊的文明厚度。
讓文明可感可觸的,還有那本小小的“積分存折”。2025年4月29日,村民代表會議全票通過《“楊”文明鄉風、“莊”幸福美景積分制管理辦法》:美麗家園、文明行為、良好家風、志愿服務、見義勇為能攢積分,反之,破壞環境、不文明行為則要扣分,攢下的積分能到積分超市兌換日常生活用品。最妙的是“積分導向”——積分靠前的家庭能評“文明家庭戶標兵”,不僅有300元獎勵,還能成為參選“一代表兩委員”的“優先項”;而觸碰“黃賭毒”“無理上訪”等“一票否決”條款,不僅積分清零,連村級福利都要暫停。
文明浸潤下的楊莊,如今處處透著“幸福的熱氣”:村級每年600萬元收入,40%投向民生——為60周歲以上老人發放40多萬元尊老金,為大病患者提供醫藥費補貼近30萬元,考上大學的孩子最高能拿5000元獎學金,就連村民死亡慰問金都從3000元漲到5000元。同時,曾經亂拉的“飛線”不見了,因為“環境整潔”是積分考評項;群租房里有了消防設施,因為“安全合規”能給房東加分。
當文明成為門前的家訓、身上的紅馬甲、賬本上的積分,這座江南村落正用實踐展現大文明,讓幸福落在每一個日常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