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。”農貿市場作為城市文明的“窗口”和群眾生活的“菜籃子”,承載著千家萬戶的煙火氣,更關乎民生福祉與城市品質。2023年以來,南通市通州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聚焦群眾急難愁盼,創新治理模式,將辦好民生實事作為文明創建重要內容,以農貿市場改造提升為“小切口”,用“繡花功夫”繡出城市溫度,探索出一條“硬件升級、管理提效、服務提質、文明共建”的文明創建民生工程新路徑。
一、創新破局、靶向攻堅,書寫文明創建新答卷
(一)全面統籌,破解“三大難題”,凝聚文明創建合力。
一是破解“各自為政”難題,構建“一盤棋”格局。針對部分農貿市場產權復雜、多頭管理、責任不清等歷史問題,南通市通州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主動靠前一步,牽頭組建“農貿市場提升行動指揮部”,統籌商務、住建、城管等多個部門及14個屬地鎮(街道),建立“區級統籌、鎮街主責、部門協同、市場主辦方落實”的四級聯動機制。通過壓實主體責任,形成“目標同向、責任同擔、行動同步”的工作合力。
二是破解“閉門造車”難題,實施“走出去”戰略。先后組織專項考察組赴先進地區學習經驗做法,引入農貿市場智慧監管系統、便民服務專區等創新舉措,形成“標準化+個性化”的改造思路,因地制宜提出“一場一策”原則,區分“提升改造、規劃新建、環境整治、關停退出”四類,為轄區50家市場量身定制改造方案,確保提升改造符合規范、彰顯特色。
三是破解“情況不明”難題,開展“地毯式”調研。牽頭成立專項調研組,對轄區內農貿市場進行“全覆蓋”實地勘驗,梳理出硬件老化、管理缺位、環境臟亂等6大類共性問題,擬定《通州區農貿市場改造三年行動方案》。通過精準摸排,首批21家問題突出、群眾呼聲高的農貿市場被列為優先改造對象,第二批19家、第三批13家分步推進,實現“改一個、成一個、優一個”的示范效應。
(二)創新驅動,實施“三大工程”,打造文明創建樣板。
一是硬件升級工程:從“老破舊”到“新地標”,內外形象全面煥新。以“繡花功夫”推進基礎設施改造,首批21家市場全面完成危舊建筑拆除、電路管網更新、檢驗檢測專間增設等工程。平潮農貿市場通過物理隔離、內部翻建、智慧監控等改造,5000平方米空間煥然一新,服務轄區10萬群眾生活需求,日均客流量不斷提升,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。同步推進金沙灣鄰里中心等新建項目,構建“15分鐘便民生活圈”,讓“菜籃子”與“幸福圈”深度融合。
二是智慧賦能工程:從“傳統監管”到“數字治理”,智慧監管助力治理。創新構建智慧農貿系統,以電子溯源、智能秤具、數據大屏為核心技術手段,構建“溯源+檢測+公示”全鏈條監管體系,實現“交易透明可溯、風險智能預警”。通過實時顯示交易數據、菜品價格、檢測結果及商戶資質等,破解傳統監管盲區,推動管理模式從“人盯人”向“云管控”升級,真正實現“一屏觀全域、一網管全城”的智慧化治理格局。
創新構建智慧農貿系統,構建“溯源+檢測+公示”全鏈條監管體系
三是服務提質工程:從“單一功能”到“多元場景”,品質生活多維供給。打破傳統農貿市場單一交易功能,融入社區食堂、便民服務點、公益宣傳欄等復合場景。增設“紅色驛站”,提供免費飲水、急救藥箱等服務,引入“惠民自貿”,惠及低收入群體。通過“硬件+服務”雙提升,農貿市場成為傳遞文明新風、凝聚鄰里溫情的“幸福港灣”。
(三)多元協同,構建“三共”格局,繪就文明創建新篇
一是發動群眾共建。先后組織召開群眾座談會18場次,面對面聽取基層群眾的心聲和反映,累計吸納增設無障礙通道、優化停車位等建議60余條。改造過程中,注重實時發布信息、面向群眾宣講,引導群眾主動參與市場管理,協助化解矛盾問題50余個,形成“群眾提需求、政府抓落實、全民共監督”的治理模式。
二是推動多元共治。全程嵌入“融合、匯聚、集成”理念,整合城管、環衛、市場管理方、志愿者等力量,采取“分片包干”模式,落實常態化文明管理。通過簽訂管理責任書、建立“紅黑榜”,樹起市場經營戶守約履職的新風尚。
三是強化制度共管。第一時間牽頭制定《通州區農貿市場長效管理辦法》,明確準入準出、衛生保潔等12項標準,填補管理空白,推動全區農貿市場從“突擊整治”轉向“長效治理”,讓文明城市更具“文明風”。
二、實現“三大跨越”,彰顯文明創建綜合價值
一是改造任務高效推進,實現“數量”與“質量”雙跨越。截至2025年3月底,首批21家農貿市場改造全面完成;第二批19家農貿市場中13家已煥新投用,姜灶、金莊等農貿市場日均客流量較改造前大幅增長,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影響“雙贏”;第三批13家市場改造全面啟動,10家已提交改造方案。
農貿市場日均客流量較改造前大幅增長,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影響“雙贏”
二是群眾滿意度大幅躍升,實現“民生”與“民心”雙跨越。經統計,在農貿市場提升中累計采納群眾建議150余條,有力解決群眾關注的“停車難、環境差、購物體感弱”等痛點問題。組織農貿市場提升改造“回訪”行動,受到廣大群眾和市場經營戶的普遍認可。
三是示范引領效應凸顯,實現“地方實踐”到“示范帶動”雙跨越。2024年至2025年,該項目連續2年被列入南通市通州區民生實事項目。2024年通州區人大代表監督評議,票決滿意率為98.4%。通州區農貿市場改造提升經驗,先后被《光明日報》、學習強國等媒體報道50余次。
三、立足“三個堅持”,擘畫文明創建新圖景
一是堅持黨的領導,以“初心答卷”踐行文明創建。南通市通州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始終以群眾滿意為標尺,緊守為民初心,發動群眾參與,將改造工程作為檢驗為民服務成效的“試金石”,真正做到“民呼我應、民需我為”。
二是堅持系統思維,以“創新破局”激活文明提質。面對歷史遺留問題和新時代治理需求,南通市通州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以“一場一策”破解個性化難題,以智慧化手段推動管理升級,注重政府主導與市場活力有效結合,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可復制、可推廣的經驗做法。
三是堅持長效為本,以“共建共享”賦能文明發展。將文明創建標準要求和農貿市場管理體系有機融合,明確“文明商戶”“星級市場”“群眾滿意度好評”等多項激勵指標,形成“月度抽查+季度評估+年度評價”的動態管理體系。推動硬件升級與服務提質常態化,激發市場內生動力,實現“短期改貌”向“長效固本”轉變,探索出一條“小市場推動大文明”的創建路徑,生動詮釋“人民城市為人民”的深刻內涵。
袁灶農貿市場經過3個多月的改造,面貌煥然一新